托普云农农业物联网

农业物联网

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模式

行业资讯栏目图

新闻动态

“农业大脑”推动农业变革

文章来源:本站 人气:118 发布时间:2017-12-21 17:55:50 S M L

  “大脑”是人思考的器官,是智慧的象征。现如今,人们也正在给农业装上“大脑”,让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中闪光。轻点手机,实时查看大棚内作物的生长情况;打开摄像头,农户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在线下单,深山里的优质农产品销往千家万户。信息技术已开始走向田间地头,让农业变得“聪明”起来。

  信息技术与农业“连线”,给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带来深刻变革,引领着传统农业向智慧型现代农业转变。

  用科技武装农户的头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在田野间,科技特派员现场指导;在互联网上,农技专家线上授课;在大喇叭里,播放着实用的科技资讯。科技知识正从多渠道、全方位输送到农户,武装着农户的头脑。

  南和县郄村在2005年之前,只是一个单纯种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的村庄,农民收入低下。在邢台现代职业学校的科技特派员连进化的指导帮助下,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占地3600亩的蔬菜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种植的优质新品种番茄由于采取了连进华老师科学的管理技术,病虫害少了,打药成本降了,用工也少了,每个占地1亩的大棚,一年种植两茬番茄的纯收入达到1.5万~1.8万元,全村农户实现增收497万元,村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财神”。

  像连进华这样活跃在广袤燕赵大地的科技特派员有1.8万名,为促进全省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和农民增收提供着科技支撑。

  随着“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风生水起,科技传播变得更加快捷、方便,有效打破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瓶颈。

  在饶阳县的蔬菜大棚里,种植户陈曙光正在通过手机与远在石家庄市藁城农业高科技园区的农技专家进行交流,询问着黄瓜种植过程中遇到的病害问题怎样解决,专家可以通过屏幕远程查看黄瓜的病叶、病果,并及时给出解决方案。

  陈曙光和专家之所以能够如此便捷的交流,得益于“河北省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该平台具有远程咨询服务、视频会议、科技服务、农技管理等多种功能,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端将农民、农技专家、管理人员等有效连接起来,形成了移动互联、智能互动的农技推广网络。农民可以实时与农技专家进行视频交流,咨询问题、学习知识,大幅度提高了种植水平。

  如果你既不想动手也懒得看,那么还可以“听科技”。农田什么时候浇水、农作物什么时候施肥,“大喇叭”通通会告诉你。石家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村村通工程,将云广播技术与传统“大喇叭”有机结合,建成了无人值守、自动开关、定时广播、差异化服务的智能化信息服务平台,目前这项工程已覆盖全省20个县、市、区的4500个村。

  据了解,目前我省通过网络智能平台为农民群众服务的专家已达到3万多名。

  科技创新让农业节本增效

  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节本增效是其根本目标之一。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中推动科技创新是核心。创新投入连年增长,激励政策接连出台,一大批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转化,助推着农业朝着精准、降耗、高效的方向发展。

  放眼全省农业生产,涿州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廊坊金丰国家设施农业集成创新孵化基地、青县司马庄现代农业园区等一批大型产业基地,正合力打造着河北的“农业科技硅谷”。

  “面朝黄土背朝天,风吹日晒满身土”,这是对过去农民生产的真实写照。那时候,作物浇水、施肥、打药全凭农民的经验。如今,在青县司马庄现代农业园区的智能温室里,一台电脑,一个控制器,一部农业物联网采集器,温室里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各项环境指标可适时掌控:温度过高可用自动卷膜放风,温度低了就自动关闭风口;缺肥缺水了,控制器会自动打开水肥一体化供给系统,日常的农事劳动实现了全数字化自动控制,节省了不少人工。由于温室里的环境条件适宜,蔬菜的病虫害也少了,产量和品质也上去了。园区工作人员胡春燕说:“过去种菜,靠的是两条腿在棚里来回跑,观察温度计、湿度计的数值,然后爬到棚顶拉放草苫,两个人管理一个棚都累得腰酸背痛。现在有了自动控制装置,一个人管3个棚都很轻松。”

  据统计,应用设施蔬菜物联网电脑控制技术,可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15%,节水20%,增产10%,实现病害远程监测预警和肥、水、药智能控制。

  不仅是在经济附加值较高的设施蔬菜生产上,在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的管理收获上,信息技术的作用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赵县,今年的“三夏”农忙与往年有些不同,农机手都用上了“智能终端”,农机也贴上了“二维码”。在收割机座椅旁安装了一个火柴盒大小的东西,电子屏幕上显示着“电源、运行、收割亩数、产量、温度、湿度、风速和深松”等8个指标,通过查看手机客户端上的信息,农机手对收获面积一目了然。

  赵县光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机手潘彦亮说:“以前机收最少得3个人,一个人负责开车,两个人负责丈量面积。现在,这活儿我一个人就干了。车上还贴着二维码,小麦收割完了,农户只需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付钱,特别方便。”与此同时,农机服务社的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PC端查看农技作业情况,哪台机子在哪块地上一看便知,以便就近调度机子,使农机高效有序作业。

  我省在“互联网+农机”的指导思想下,率先在全国开发建成的智慧农机决策管理信息平台,助推着夏收夏播农机化生产的进程,实现了农机调度科学化、农机管理智能化。

  信息技术让买卖双方共赢

  卖菜难、买菜贵的问题,一直被广大种植户和消费者所诟病。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架起了买卖双方供需的桥梁,使矛盾得到有效化解,让双方实现共赢。

  2012年,“新型职业农民”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此类人群不仅要有文化、懂技术,最鲜明的特点是会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结束卖菜难的历史。武强县利欣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凯就是这样一位“新型职业农民”。大学毕业的他在家乡五里屯村的500亩土地上播种希望,通过互联网平台,让黄土变成了“金”。

  在利欣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园区内,石家庄客商张海峰正在收购甘蓝,他就是被刘凯发布在“一亩田”手机APP上的信息召唤过来的。除了在“一亩田”这样的手机APP上发布农产品信息外,刘凯每天还在微信里发布各类蔬菜的供应信息,以方便全国各地的微信好友及时前来收购。现在,他每天都会接到很多订货电话,蔬菜的销售方式发生了明显转变,由拉着出去卖变成了客商上门买。

  蔬菜价格瞬息万变,虽然身处乡村,但刘凯通过一部手机就能了解实时的蔬菜价格,掌握市场供求情况,并及时调整蔬菜种植结构,有效减少了菜贱伤农的情况。

  对于消费者来说,互联网技术似乎一下子拉近了从菜园到餐桌的距离,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农产品。

  青县司马庄村的蔬菜宴远近闻名,现在,你要是想吃司马庄的蔬菜,不用再跑到青县去采购了,只要在京东商城“中国特产—沧州馆”网页上选好自己想吃的蔬菜,快递就可以把菜送到家里。你甚至可以邀请专业的厨师和服务员提供上门用餐服务,连餐具都不用管,即可享受到“互联网+配送”带来的优质服务。

  “4.0”智慧农业的时代已离我们渐行渐近,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潮中,智慧农业应用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业云计算等技术,正一点一滴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推动着农业大踏步地向现代化迈进。


备案号:浙ICP备0908361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1409号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
服务热线
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0571-86056609
微信客服
微信联系我们

扫一扫
联系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